天大有一批人,始终奋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是三尺讲台的坚守者,是渊博知识的传递者,是担当重任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和加强教育教学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本报特推出“教师风采”专栏,刊发我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这些优秀教师把育人放在工作首位,坚持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关爱学生成长,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新方法新手段,为广大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本期简要介绍一下我校2020年度获得“天津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求是教学楷模”称号和2021年度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获奖教师的事迹。
“天津市教学名师奖”由天津市教委颁发,旨在表彰长期从事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面向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具有20年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教学经历、授聘教授职务的在职专任教师遴选。截至目前,我校已有43人获得该项奖励。
张社荣,建工学院教授,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和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他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材引领、矢志创新,扩大教学成果的辐射范围。他从教多年来,一直工作在课堂教学最前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并多次获得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主编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水工建筑物》(第六版),该版教材为我国水利类首批数字教材和工程教育认证教材。他近年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
杨立军,材料学院教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他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综合培养。他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改进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开发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方法。他曾获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和参与教改项目10余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参与编写教材9本;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
宝钢教育基金设立于1990年,是宝钢集团出资设立、政府支持指导、专家咨询策划、高校积极参与的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由宝钢教育基金会颁发,以“奖励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为宗旨,面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年及以上的在编教师遴选,每年评选表彰一次。截至目前,我校已有115人获得该项奖励。
杨秋华,理学院教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大学求是教学楷模奖获得者。她忠诚教育教学事业,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并践行五育融合的育人方法。她近年来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项目13项,正式发表教学论文13篇;主编各类教材8部、参编教材1部,累计发行量超过15万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
关静,求是学部和数学学院教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她坚持立德树人,践行新工科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9项;以第一主编出版教材2本、翻译国外经典著作1本、参编教材3本;多次指导学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张冠伟,机械学院教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学校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新工科课程《设计与建造》课程负责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负责人。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天津市重点教改项目2项;编著教材6本、数字教材1项;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项、天津市级奖项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专利2项。
刘伟华,刘伟华为经管学部教授、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委员兼青年组组长。他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求,利用科研成果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目标,多种手段融合科研与教学方法实践,主持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课题1项;主持国家级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专著8部;指导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奖3项、指导多名学生获得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杰出论文奖。近年来,他还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42篇。
求是教学楷模奖由仁爱集团捐资设立,自2018至2027年,将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奖教专项奖励,旨在评选立德树人、关爱学生、 投身教学、成果丰硕、学术卓越、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面向我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5 年以上的在职教师遴选,每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6名教师。截至目前,我校已有15人获得该项奖励。
余建星,原天大副校长、建工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他为本专业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启发学生爰国奉献、敬业勤奋、诚实笃信、友善关爱等优良品质;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同事们一起创建了国家一流专业,并且取得全国同行业最好成绩。作为首届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任,他主持完成了《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获教育部颁布;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发表教改论文2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31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152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
求是教学楷模奖由仁爱集团捐资设立,自2018至2027年,将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奖教专项奖励,旨在评选立德树人、关爱学生、 投身教学、成果丰硕、学术卓越、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面向我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5 年以上的在职教师遴选,每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6名教师。截至目前,我校已有15人获得该项奖励。
唐向阳,理学院教授、天津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他坚信教育根植于爱,只要爱学生、为学生服务,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参与1项;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3项、参与1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编著出版教材1本,发表教改论文3篇;指导学生竞赛省部级获奖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2篇。
路志英,自动化学院教授、天津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获得者。她兢兢业业做好教学每一个环节,教书育人、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首批立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获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参与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校级教改项目6项;翻译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秉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投身科研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健,机械学院副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她坚持立德树人,探索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交叉融合、科教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创新的工程图学教育教学改革。她获国家精品在线门、国家虚拟仿线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教改项目10项;出版教材8本、发表教改论文7篇;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奖30项、省部级奖39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项目1项。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赛项之一,是目前项目清单中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大赛分为校赛、市赛、国赛三阶段,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中国高教学会主办的重大赛事,旨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导教师潜心教学育人。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于2020年底启动,2021年7月评选结束。
范晓彬,我校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副院长、分子+研究院副院长(兼)。他发表SCI论文140多篇,他引超6500次;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科技奖励;讲授《化工传递过程》《化工传递过程I+II》 《创新思维与科研实践》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我们国家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将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拥有扎实学识和创新思维的领军人才。而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很多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永远充满着让人奋进的力量。所以,当一名好老师,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他(她)们的梦想,是我的一生追求。”
必一体育运动官网
丁伯慧,我校机械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从事一线余年,主要讲授《工程图学1B》《工程制图基础》《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等课程;作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参与建设3项国家级“金课”;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第二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项、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完成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在天津大学任教20年。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向老先生们学习和请教,慢慢地明白了“十年磨一剑”的道理。我认真钻研教学法、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也明白了,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把一门课讲好。”
王小玲,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全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国际催眠学会ISH会员。她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等本科生课程;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天津市“精彩一课”三等奖等奖项。
“作为教师,我对三尺讲台既热爱又敬畏,热爱的是看见年轻活力的同学们,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教学相长的过程让自己也觉得很幸福;敬畏的是,教师不仅教会大家知识,举手投足也是言传身教,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用心讲好课。”
张金凤,我校建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主讲《流体力学》《海岸与海洋灾害》等多门本科生和全英文研究生课程;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天津市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和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她主持和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3部,获水运建设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秉承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宗旨,坚信激情与梦想同在,责任与精彩同行,持之以恒,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学术精湛,品德高尚’的教师。”
刘艳丽,我校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电气工程系系主任。她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力系统基础》;主持智能电网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担任中国领军期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特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
“教学创新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立足新工科人才培养,我们要能通过三尺讲台架起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思维和新思想、养成心中的大气象。我会以更高追求发展课程,保有课程创新想象力、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标杆金课。”
杨宁,我校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她主讲《刑法案例研讨》《刑法学》(双学位)《外国刑法》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获第三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在交通、环境和新型犯罪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等纵向项目课题。
“法学课堂是培养法律人的第一线,学生们在这里得到启发激励、获得科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我的刑法课堂是一封面向未来法律人的信,今后在职业之路中互相照见,回首时才发现我们早已写下了共同的起点。”
(本版刊登于2021年10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3版责任编辑 李丹 张婧学生编辑 张婧)
“快来瞧,天津大学把集市办到了咱社区里!”日前,在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街睦南公...
这个颇具科幻感的“第六指”,是来自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研发的一款手指穿戴设备...
党的自我革命有其明确的政治目的,究其实质就是要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深入推进党的...